2009年10月16日
2009年10月12日
NTTドコモ ケータイホームシステム
經歷千辛萬苦 , 終於是做出來了
奇怪的造型要求 , 奇怪的中間人 , 奇怪的修改要求
雖然有一點不合原意 , 不過還可以接受啦 ...
至少 DOCOMO 說 OK , 那我們這種小小小咖怎麼好意思再出聲 ?
http://answer.nttdocomo.co.jp/cj2009/
2009年10月1日
2009年2月4日
山本健一與紅龜粿
紅龜粿 是我的座駕的暱稱 , 07年式的紅色 MAZDA 3
10 年前的馬自達 , 在台灣並沒有甚麼名氣
頂多是聽聞一些關於 MX-5 or MX-6 等性能車款的描述
更別說是對轉子引擎的了解
說真的 , 沒有買車之前對於日本車都沒有太多期望
總是翻著汽車雜誌 , 用那種帶點輕狂且迷濛的眼光 , 透過照片去了解所謂歐洲車紮實的底盤 , 動力的輸出 ...等等
好像這樣就能夠比同年紀的人多提早幾年長大
我想這應該都是年輕時候某些程度地擴大了對未來的憧憬
對 MAZDA 比較有了解的時候 , 其實是在學校修了感性工學 (Kansei Engineerin)
談到感性工學 , 自然而然就會提到 MAZDA
東洋工業KK集團 (MAZDA的前身) 社長 山本健一 是首先提出這個名詞的人 , 也是真正將感性工學落實在設計實務上的決策者
當然感性工學不是 MAZDA 的創舉 , 更早之前已經有美國學者提出情感理論
(哪個美國人跟該理論的正確名稱我也忘記了)
大家上網搜尋一下就可以了解感性工學大致的進行模式
感性工學的運用了大量的統計與分析工具來求一個出逼近大家腦中的那個虛幻的解答
其實感性工學一點也不感性 , 它是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超級綜合體
相信我 , 除非你的論文是要用感性工學來驗證 , 否則你絕對不會想碰它的 .....
當我買了紅龜粿以後 , 求學時期對 MAZDA 的那些印象又一點一滴想起來了
從座位上透過車窗仔細推敲與鄰車腰線之間的高度 , 一台又一台的 Focus , Civic , Lancer
仔細的計算過每一個對手 , 然後把座椅調到自己覺得最爽的位置
淡金公路 , 北二高 , 台三線 , 台二線 , 台一線 , 西濱快速道路 , 中彰快速道路
超車 , 塞車 , 停車
0-100 , 連續變換車道 , Kick down
用彆腳的手排技術來複習與驗證試駕心得裡的形容詞
一樣是沒有機會駕馭汽車雜誌上的歐洲名車 , 而且我也不知道紅龜粿身上還流有多少 山本健一 時代那些感性的血液
前降後昇的手自排系統 ? 還是開到縮缸也不會自動從一檔昇到二檔的行車電腦 ?
但是 , 這就好像你擁有了人生的第一個 BRAUN 或是 LAMY
那些設計史上出現過或是你曾經崇拜的東西活生生的躺在你手上
它們不會讓你成為路人目光的焦點 , 但是它們會跟你交談
不管你握著它們的時候你是感動地想著你終於擁有了課本上的一頁 , 還是驚覺你虛晃了好多年輕的歲月
這觸感絕對跟你握著最熱門的手機或提著最貴的 NB 不一樣
2009年1月19日
大家都愛 SONY
前幾天看了一篇癮科科的專訪 , 題目是 VAIO P催生者 - 詫摩智朗訪談實錄
我滿喜歡 SONY 的東西 , 尤其是消費級相機
我自己有一台 T200 , 雖然它效能普普 , 很單純的隨身機 ... 就是外型比較好看一點而已
我談到這個只是想表示我並不是 SONY 控
這篇專訪的另一個主角是 VAIO P , 其實我並不常去追這些 3C 產品
像某些網站勸東勸西我也只是看看而已 , 開個箱弄個甚麼照片再把家裡其他很貴的產品疊在一起我覺得還挺無聊的
有錢跟有型是兩回事
反倒是這些專訪比較沒人看 , 看回應數量就知道了 , 跟蘋果類的文章相比連根毛都比不上
中間還有人回了一些不相干的東西
身在這個業界的大家 , 對於產品開發中間的甘苦談一定一狗票 , 而且還大同小異
我對這篇專訪有特別的感想 , 主要是覺得 VAIO P 的開發目標很明確
這產品的重點是甚麼 , 該抓住哪些要素 都很清楚
而台灣的廠商剛好相反
看人家 Road map 有甚麼就加甚麼
想到甚麼就塞甚麼
如果貴司有做 GPS 模組 , 不管做甚麼產品都要加進去
如果貴司的專長是鏡頭模組 , 那麼出現一個數位像框裡面塞一顆 CCD 也不足為奇
數位像框又不是 portable , 照完了又不能傳出去 , 畫質也不好 ... 你塞那個進去幹麻 ....
這個現象從這篇專訪裡面開放的提問就可略知一二
" 為甚麼不加入OOO ? "
" 為甚麼不加入XXX ? "
但是答案都一樣 , 因為跟原來設定的目標衝突 , 所以裡面沒有
或許你會說 SONY 有錢 , 所以可以做這些實驗性商品 , 探測一下市場的溫度
連 G1 這種怪物都養得起 (還養到變成 G3) <--- SONY G1 , 賣得超爛
但是 , 我想 SONY 有沒有錢應該跟我想說的 " 明確且完整的設計規劃 " 沒有直接的關係
企劃寫好 , 但是要不要執行是另一回事
窮要窮得有志氣 , 誰不想賺錢 ?
一個賣 CCD 的公司在自家產品上裝 CCD 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
但是如果你覺得數位相框上不適合裝那些玩意兒 , 那就做一個適合裝 CCD 的東西
做 Webcam 不好嗎 ?
要說這些其實是想對我家老闆發一點牢騷
一個厚度只有 28.8 mm 的東西 , 板子放在中間
然後要塞兩個含音箱厚度 18 mm 的喇叭進去 ......
( 而且所謂厚度 28.8 mm 的意思就是 ID 已經畫好了 )
我曾試著讓出音孔在背面 , 起碼前面還是完整的
後來又不知道哪裡跑出來的弄臣說喇叭在前面比較好
...... 我也知道在前面音效比較好 , 能做人誰要做畜生 ??
把這東西弄得跟沈玉琳一樣真的會比較好嗎 ??
而且選這顆喇叭的過程更好笑 , 原因是因為這顆喇叭音質比較好
比較好 , 又不是跟獨立輸出的音箱一樣好
而且用這台機器聽發燒片 , 裡面也沒擴大器沒播放器沒光纖 , 連檔案格式都是 MP3
音質再好對你來說有差別嗎 ??
如果你這個東西是以 " 薄 " 為第一考量 , 那麼就不要為了音效比較好而讓這東西變 " 厚 "
如果兩個要兼顧那一開始就應該要先計畫好 , 板子 lay 好一點
看人家薄就想薄 , 看人家靚就想靚
結果板子亂 lay , 音箱要大 , 還要輕薄短小
你當真以為你是 SONY 喔 ??
大家都愛 SONY , 但是終究沒有人能成為 SONY